2022年过半,年初定的目标一项都没有达成,想要做的事却越堆越多,上一秒逼自己打起精神行动起来,下一秒打开手机把最近更新的综艺都刷了一遍,不知不觉熬到半夜,运动没做,书没打开,文档一片空白……等躺下准备睡觉了,还在一面后悔自责,一面期待早上醒来是井井有条、效率奇高的新一天。
甚至在写这篇推文时,我的脑袋还是停不下来,像过电影一样拥挤着很多待办事项。
不知道此刻在阅读文章的你,是不是也静不下心细读,忍不住快速划到文末,点击退出?
这样类似的状态,也发生在周围很多朋友身上。还有朋友跟我感慨:其实现在的工作生活各方面都挺好的,比上不足比下有余,但就是对未来很不安,觉得必须从现在开始就做点什么。
01
焦虑是对危险来临的自我保护
这样居安思危的心态,常常会伴随着焦虑情绪。如果探索更深层的原因,则是对随时会发生的危险的担忧和害怕。比如担心自己的知识结构老化,在职场上不再有竞争力,害怕失业,所以不断关注和学习新技能。
除了对未知的担心,一些特定的场景或事物也会引发人的焦虑情绪。比如在疫情爆发后,听到身边有人咳嗽,我们可能就会下意识地捂紧口罩,想要躲开,害怕自己感染病毒;聚会时害怕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,在一群人面前讲话会控制不住地脸红颤抖;在电梯、地下室等密闭空间里,感到心慌、呼吸不畅,想要赶紧离开。
就像羚羊为了躲避猎豹而拼命奔跑一样,被危险情境激发起的焦虑情绪就像身体里的报警器,能够及时提醒我们远离危险、保护自己,同时,不同程度的危险信号也会促使我们做出不同的反应。
精神病学及生理心理学家Stephen Porges提出的多重迷走神经理论认为,当我们感到安全和放松时,会更愿意参与社交,对周围的事物表现出好奇和探索;当我们感到危险但还能应对时,就会变得警觉,分析形势,决定是“战斗”还是“逃跑”;而当我们环境中的危险已经危及生命并且无法应对时,就会表现为僵住静止、无法动弹,被动接受危险的降临。
因此,一定程度内的焦虑情绪可以激发动机,催促我们行动起来,但如果焦虑情绪过强,做什么都无法缓解内心的不安,让我们变得心情烦躁、寝食难安,这就需要引起重视了。
02
怎么判断自己的焦虑是否过度呢?
提到焦虑,我们会自然联想到“焦虑症”,还有“社交焦虑”“广场恐惧”等名词,也不免会担心,自己的焦虑情绪是正常的吗,需要吃药治疗吗?
想要判断自己的焦虑状态,可以问自己以下三个问题:
1.我的焦虑有具体的对象吗?
如果焦虑对象明确,比如就是考试紧张,并且在考试结束后,焦虑会消失,情绪会重新变得放松,这就是正常的。相反,如果自己变得很敏感,对生活里大大小小的事都感到紧张不安,很难放松下来,这样的焦虑就需要我们关注了。
2.我对事件的担心是过度的吗?
以“尖锐物体恐惧症”举例,它的表现是对尖锐锋利的物体感到恐惧,比如害怕有尖嘴的鸟类,即使是一只刚出壳的小鸟,其他人可以把小鸟捧在手里,解释鸟嘴不会伤人,也无法消除自己的恐惧,这样的焦虑情绪就是过度的,需要重视。
3.我的焦虑情绪影响到自己的正常生活了吗?
如果被焦虑情绪淹没,引发身体不适,比如肠胃紊乱、肌肉紧张、头疼,或者让我们的注意力无法集中,睡不着,工作效率降低,持续感到疲劳,再或者,我们开始回避令自己感到危险的事物,比如因为害怕交通事故而不敢出门,因为害怕汇报工作就请假,影响到我们正常的生活、工作、娱乐和社交,这样的焦虑也需要我们高度关注。
本文来源于简单心理